通过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袭击亚洲多国,日本如何防范境外输入病例?

2025.07.28 | 日本生活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虫媒病毒专家发出警示,基孔肯雅热病毒已在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传播迹象,横跨非洲、欧洲和亚洲,存在引发大范围疫情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佛山报告的感染病例已突破4000例,此事也引发了日本媒体的高度聚焦。那么,面对这种威胁,日本如何防范病毒在本土传播以及从境外输入呢?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其名称源自非洲坦桑尼亚,意为”弯腰驼背”,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难以忍受的关节剧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典型姿态。这种剧烈的关节疼痛,是它与登革热等其他蚊媒疾病在症状上最显著的区别点。

令人关注的是,该病的主要传播者之一—-白纹伊蚊,在日本分布广泛。冲绳地区全年可见其活动;东京、大阪等地则因登革热风险而常年保持警惕;今夏气温飙升至40摄氏度的北海道,库蚊活跃,需防范日本脑炎(乙型脑炎)及西尼罗河热等蚊媒病。其中,乙脑堪称日本本土最危险的蚊媒传染病,致死率高达30%,幸存者中也有相当比例会遗留瘫痪或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虽然基孔肯雅热患者多数症状较轻且死亡率低,但专家指出其关节疼痛可能持续长达一年。

查询资料显示,日本曾有过日本脑炎和登革热的局部暴发,但迄今尚未发现本土感染的基孔肯雅热病例。然而,输入性病例(例如从疫区归国的旅行者)的防范不容忽视。根据世卫通报,近期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已有输入病例报告。关键在于,一旦输入病例出现,当地蚊虫叮咬患者后即可携带病毒,进而叮咬健康人群引发本土传播链。考虑到日本频繁的国际旅行活动以及境内存在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其孳生地包括生活环境中的积水容器、下水井盖周边等),病毒输入并导致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切实存在。

在防范策略上,对来自东南亚、非洲、美洲等疫区的入境旅客实施主动的体温监测和健康申报至关重要,尤其应申报发热、剧烈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同时,归国人员在14天内若出现高热、关节痛,也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然而,**个人防护始终是核心防线**。前往高风险地区者,建议使用含避蚊胺(DEET,浓度10%-30%)的驱蚊剂、穿着浅色长袖衣物,并避开黄昏和黎明等蚊虫活跃时段外出。保持个人清洁、减少汗液气味吸引蚊虫,或佩戴特定香味的配饰也有辅助效果。

通过强化边境健康监测、持续开展环境灭蚊以及普及全民个人防护知识,形成多层次的防御体系,能够将基孔肯雅热输入并引发本土传播的风险降至最低。当然,这离不开公众的积极配合,方能安然享受这个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