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日本凭借”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签证(简称”技人国”)居留的外国人数量已突破41万,较前一年激增5.6万人,创下历史纪录。表面看来,这是日本吸引海外人才策略的成功体现。然而,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之下,一场围绕签证制度的危机正逐渐显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技人国”签证正遭遇滥用。部分外籍人员本应投身于需要专业背景的岗位,却在派遣公司的操作下,被安排从事与其签证资质不符的工作。更有甚者,一些人并无实际工作,仅通过挂靠公司获取签证资格。
面对这一乱象,日本入国管理厅已决定启动全面清查,深入核查签证持有者的实际工作内容、岗位合规性以及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这不禁让人疑惑:既然日本面临劳动力短缺,为何”技人国”签证要明文禁止企业进行”以单纯劳动为目的的雇佣”?
关键原因有二:
第一,防范潜在的治安风险;
第二,避免与日本本土劳动力形成直接竞争。
换言之,日本政府希望引入的是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附加价值的”知识型人才”,而非替代基础劳动力的普通工人。
从法律定义上,”技人国”签证严格限定持有者只能在以下三类领域工作:
技术类: 涵盖计算机工程、机械研发、建筑设计、信息安全、游戏开发等;
人文知识类: 包括国际贸易、法律事务、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划咨询等;
国际业务类:涉及翻译、语言教学、广告设计、跨境业务拓展、酒店业多语言服务等。
这些岗位的共同点在于均需专业技能或跨文化沟通能力,而非简单重复劳动或体力劳动。即使在制造业领域,持该签证的外国人若想进入生产环节,也只能以”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技术指导”等身份参与,而非直接从事流水线操作。
因此,一旦企业安排”技人国”签证持有者从事其资格范围外的工作,即构成违法。依据《入管法》第73条之2,涉事企业可能被控”非法就业助长罪”,不仅公司需承担责任,相关管理人员也可能面临罚款乃至监禁。外国人本人若被认定从事”资格外活动”,则可能被处以罚金、拘留,甚至被强制遣返。
过去几年,日本已查处多起企业违法雇佣外国人的案件。近期,警察厅、法务省、入管厅及厚生劳动省已明确表态,将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对此类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整顿风暴并不仅限于”技人国”签证。此前备受关注的”经营·管理”签证也被列入收紧范围。原因在于,部分申请人以”创业”为名,却并未实际经营公司,实质上是将其作为长期滞留日本的手段。这类灰色操作已形成产业链,引发了当局的高度警觉。
即将到来的这场全面整顿,预示着日本签证政策的宽松期行将结束。未来的签证管理势必日趋严格,最终能够成功留下的,将仅限于那些真正符合资质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