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计划掀波澜:日本对非外交努力意外触发国内移民忧虑

2025.09.03 | 日本生活

直击日本近期一场匪夷所思的舆论风暴:”故乡城市”计划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剧烈骚动。千叶、山形、新潟、爱媛等多地政府办公室被抗议电话疯狂轰炸,不少民众惊慌失措,甚至误以为”非洲人要大规模迁入日本”,一些情绪激动的居民直接放话”我们要搬家”!

这一切,还要从日本不久前举办的非洲开发会议说起。这类会议日本每隔几年就会大张旗鼓操办一次,邀请数十个非洲国家领导人齐聚东京。名义上是推动国际协作,实则不乏借助此类外交场合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考量。而这一次,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在会议中公布了一项新计划—-将日本四个地方城市认定为某些非洲国家的”故乡城市”。

入选的四个城市及配对国家分别为:千叶县木更津市对应尼日利亚、山形县长井市对应坦桑尼亚、新潟县三条市对应加纳、爱媛县今治市对应莫桑比克。原本用意十分单纯,就是希望推动地方层级交流,比如开展文化、教育或人员访问,延续类似东京奥运会时”Host Town”那样的国际联谊机制。

然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严重失真。尼日利亚政府在其官网公开发布消息称,”日本政府将为有意移居木更津的优秀年轻人提供特别签证”。几乎同时,坦桑尼亚媒体在报道中更是夸张地写道:”日本将长井市奉献给了我们。”事后发现,问题出在语言转换—-英文”designate”(指定)被误译成了”dedicate”(奉献)。

这类表述迅速在日本国内点燃恐慌。

一边是”特别签证”,一边是”奉送城市”,即便相关内容事后被修正,舆情早已失控。社交网络上大量日文帖文疯狂传播:”大批移民就要来了!”“我们的家乡要被占了!”一些煽动性视频播放量高达数百万,进一步助推集体焦虑。

压力全部转移到了地方政府身上。木更津市周末短短几天就接到超过500通抗议电话;长井市收到530封抗议邮件;今治市更是单日遭遇1000封邮件和450通电话的轰炸,公务人员不得不停下手头工作,全力应对民众质疑。三条市政府也被数千封邮件淹没,电话铃声从早响到晚,甚至有居民怒吼:”这还让我们怎么住!”

可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特别签证”,也没有任何大规模移民计划。像三条市,原本只是计划在今年秋季接待加纳政府人员参观当地稻田,结果却被传成”加纳人即将集体迁入”。

为了灭火,木更津市长渡边芳邦急忙召开记者会公开澄清:市政府从未承诺接纳移民,所谓放宽签证完全是误传,请市民切勿相信谣言。

但恐慌一旦形成,真相总是跑不过谣传。即便市长亲自发声,也难以抵消几百万次传播的恐慌视频带来的影响。不少民众反而因此怀疑”政府是不是在隐瞒什么”,越澄清,就越显得可疑。

事态不断扩大,最终惊动中央政府。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不得不出面定调:所谓”故乡城市”绝不涉及移民政策,也不会签发特殊签证。日本政府还正式要求尼日利亚修正官网表述。千叶县知事也通过社交媒体安抚民众,强调与非洲开展合作不会影响木更津的治安、更不会让城市变得”危险”。

那么,一场原本善意的国际交流计划,为何会演变成大规模社会误解?

首先,误译是关键导火索。两个英文词汇的混淆,经非日语媒体传播再回流至日本,形成貌似”官方认证”的移民谣言。其次,JICA与地方政府在前期宣传中也未清晰界定”故乡”的具体含义—-“Home Town”这个说法听起来太像”可长期居住的家乡”,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移民定居。再者,日本社会对外来移民议题本就高度敏感。在少子化、劳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政府虽已逐步引进外籍劳工,但民众的不安持续积累,一有”特别签证”这类风吹草动,立刻就会触发强烈反应。

于是,一场初衷良好的国际合作,最终变成国内排外情绪的宣泄口。地方政府疲于应对汹涌的民意,公务员业务停摆,市民对行政的信任感急剧下降。即便真相得以澄清,裂痕却已难以完全修补。

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两层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一,日本社会对移民的焦虑已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其二,官方在推行具有国际敏感度的政策时,信息传递和舆论预备工作严重不足。

最具讽刺的是,JICA原本希望通过”故乡城市”机制推动日本地方城市走向世界,结果却让这些城市深陷舆论漩涡。公务员电话接到手软,市民恐慌难以平息。就算最终误会解除,留在人们心里的那道裂痕,也许短时间内都难以愈合。